跳到主要內容

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2月, 2020的文章

咖啡豆要養多久

關於養豆這件事情,對消費者來說是相當頭痛的問題,或許養了兩週的咖啡豆,有些品項開始衰退了,有些燥味仍然相當重。 養豆主要是要讓咖啡豆的二氧化碳減少,避免氣體干擾沖煮,降低萃取率,使得咖啡喝來平淡。 而咖啡豆裡的二氧化碳,是因為梅納反應與綠原酸分解產生的。 從 Wang, X., & Lim, L.-T. (2017). Investigation of CO2 precursors in roasted coffee. Food Chemistry, 219, 185–192. 裡下面這張圖可以看到,隨著烘焙的時間增加,就會產生越多二氧化碳。 而重點在淺色的區塊――烘完之後留在咖啡豆內的二氧化碳。 由圖可見淺焙到中焙會累積越來越多的二氧化碳,深到一個程度之後豆子裡的二氧化碳又開始逐步下降。 概括來說,淺焙與深焙養豆時間宜短,多數淺烘焙的咖啡到消費者手中就可以喝了。 淺中與中焙則反之。 至於實際上要多少時間,則會因烘焙手法、氣閥、包裝、沖煮方式有所不同。 買包咖啡還要良辰吉時,有點辛苦了,不如試試下面方法:因二氧化碳接觸鼻腔黏膜會產生刺激感,將研磨後的咖啡粉湊近聞,如有這樣的刺激感,便將咖啡粉加以搖晃,直到刺激感消失,再進行沖煮。 提前打開包裝醒豆?別了吧。小心誤了咖啡細緻的風味,想喝咖啡時就照上面方法操作吧。

先選合適的杯子吧

琳瑯滿目的咖啡器材不時推陳出新,在追求咖啡品質的過程中,也伴隨著不少的花費,然而在投資咖啡器材前,別忘了先找適合自己的杯子。 何謂適合的杯子?使用不同材質或形狀的杯子品飲咖啡,會讓咖啡的風味、酸質、醇厚度有不同的表現,每個人的感受或許不同,但概括來說可以往這幾個方向嘗試: 偏好明亮的酸質,可以挑選玻璃材質; 偏好產區風味強度,可試試杯緣外翻的; 喜歡醇厚度,不妨用陶瓷材質。 沖杯咖啡裝在不同杯子喝看看吧,差異不難發現的。 先找到適合的杯子,小小的花費,就能往理想的咖啡體驗更進一步,比起多數器材是相當划算的投資。

Aillio Bullet R1 Roaster V2 體驗心得

因緣際會與廠商借得此烘豆機在工作室使用,將心得紀錄於此,供日後檢討驗證。 內容多為感官經驗,無太多科學根據,僅供參考。 家用烘豆機在這幾年如雨後春筍,許多廠商各自推出不同機型,然而烘焙咖啡豆最主要的能量來源,仍然是以熱對流為依歸,不管用什麼樣的熱源,若無法充分加熱周圍空氣,難以將咖啡豆充分烘焙,容易留下未熟透的穀物或綠豆味,這樣的機器就不適合購買使用,尤其烘豆機也不容易只試烘一兩鍋就了解透徹,更不是輕易可脫手的機器,以下內容非推薦購買――廠商自己就供不應求啊!純粹提供有興趣的朋友試機方向。 Bullet R1是用電磁感應來加熱鍋爐下的加熱線圈,鍋爐沒有打洞,鑄鐵材質,可視為半熱風烘豆機看待。 此為220V的機器,可以免去與其他電器共用電源造成功率不足的煩惱。 為了確認火力配置方法,先用功率計測得不同火力大小的功率,測得以下約略數值,提供參考。 P9 1500W P8 1350W P7 1250W P6 1100W P5 950W P4 800W P3 650W P2 500W P1 400W 如果根據結構的推論沒錯,就可以按照半熱風的操作經驗來烘焙,唯一要注意的地方是,如果要套用瓦斯烘焙機的火力調整,要注意能量是與瓦斯壓力平方成正比,例如調降為90%能量,須調整0.9*0.9,約81%的瓦斯壓力,反過來說如果調降了兩成的瓦斯壓力,在這台機器可能只要調降1格的火力。 風力預設入豆是F2,已有足夠的空氣對流,先以F2為最小風門進行測試。 轉速對照表在 Coffee Navigated.net 網站上有詳細的紀錄,理論上D8與D9才夠將咖啡豆充分拋起,與熱風接觸,測試以一路D9進行。 將上述參數設定釐清,就可以進行烘焙了。 實際烘焙使用300g,Pacamara品種咖啡豆,用大粒豆檢視能否烘透。 入豆溫IBTS(紅外線溫度計)200。 火力配置是沿路減少能量的烘焙法。 總時間9:28 烘焙一路上的曲線狀況與單層鍋半熱風機並無太大差異,取樣棒是符合市場需求而加上,初代機型沒有,烘這種大顆豆常常只取到兩三顆豆子,不過市面上的小機器似乎都有這樣的狀況。 烘焙後馬上杯測,與半熱風的味道走向相當相似,能呈現Pacamara紅醋栗與葡萄柚酸質,甜度的發展到達糖果與黑巧克力,是怡人的。無Pacamara沒烘...